入驻平台

  • EN

山东手造: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当代创新

来源: 时间:2025-09-06

课程名称: 山东手造: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当代创新

学时/学分: 32学时 / 2学分

授课对象: 对中国传统文化、设计、艺术、文化遗产保护感兴趣的本校本科生及国际留学生。

先修课程: 无

课程简介:本课程是一门融合了理论探讨、文化解析与动手实践的综合性课程。它以国家级文化战略“山东手造”为切入点,深入探索山东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体系。课程将引导学生系统了解山东手造的历史源流、地域特色、文化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重构。通过理论讲授、大师讲座、案例分析和实践工作坊,学生将不仅能够鉴赏山东手造的技艺之美与文化之深,更能亲手体验一项具体工艺,理解“匠心精神”,并探索传统工艺在当代设计、生活美学和产业发展中的创新转化路径。本课程旨在培养具备文化自觉、审美素养和创新思维的新时代文化传承者与消费者。

课程目标:

完成本课程后,学生应能够——

系统阐述“山东手造”的概念、范畴及其提出的文化背景与战略意义。

识别并描述至少五种代表性山东手造项目(如潍坊风筝、淄博琉璃、临沂柳编、菏泽木雕、鲁绣等)的历史、特点和工艺流程。

理解山东手造所蕴含的哲学思想、审美观念和地域文化特征。

通过动手实践,基本掌握一项手工艺的基础技能,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。

批判性地思考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。

提出具有可行性的、关于山东手造产品创新设计或市场推广的初步构想。

教学方法:

课堂讲授: 系统介绍核心概念、历史背景和文化理论。

专题研讨: 围绕特定主题(如“机器生产与手工艺价值”、“传统纹样的现代解读”)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。

案例研究: 深入分析成功品牌(如“中华老字号”、新兴设计工作室)如何利用山东手造元素进行创新。

工作坊实践: 邀请非遗传承人或资深工匠进驻课堂,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。

实地考察(可选/虚拟): 组织或推荐学生参观博物馆、工艺美术馆或手造工坊。

嘉宾讲座: 邀请行业专家、设计师、企业家分享前沿见解。

评估方式:

课堂参与与讨论 (20%): 积极参与课堂提问、讨论和小组活动。

工艺实践作品 (30%): 提交在工作坊中完成的实体手造作品,并附上过程记录与创作说明。

期中项目报告 (25%): 选择一项山东手造进行深入研究,撰写一份关于其历史、工艺、现状及个人分析的报告(2000字左右)。

期末创新方案 (25%): 小组或个人形式,提交一份山东手造产品创新或商业推广的方案(PPT展示+书面摘要)。

课程大纲与日程安排(共16周):

第一单元:导论 - 何为“山东手造”? (2周)

第1周:课程介绍:从“中国制造”到“山东手造”——文化自信与产业新动能

第2周:山东手造的地理与文化基因:齐鲁文化、运河文化、海洋文化的交融

第二单元:深探 - 代表性门类与技艺赏析 (6周)

第3周:“飞起来的艺术”——潍坊风筝的制作技艺与民俗寓意

第4周:“火中取粹,琉光璃彩”——淄博琉璃的吹制工艺与艺术表现

第5周:“编经纬,织生活”——临沂柳编与鲁锦的编织技艺与实用美学

第6周:“方寸之间,雕琢万象”——菏泽木雕与潍坊核雕的雕刻世界

第7周:“针尖上的绘画”——鲁绣(济南绒绣、胶东抽纱)的瑰丽与精细

第8周:期中复习与案例分享:山东手造在影视、游戏中的IP应用

第三单元:实践 - 匠心体验与身体记忆 (4周)

第9-10周:【实践工作坊I】选择一项工艺(如剪纸、泥面塑、柳编基础)进行深度体验

第11-12周:【实践工作坊II】继续完成实践作品,并记录创作心得与挑战

第四单元:思辨 - 当代价值与未来路径 (4周)

第13周:挑战与困境: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危机与现代化冲击

第14周:创新与转化:设计介入、品牌构建与叙事营销

第15周:案例深度剖析:国际视野下的手工艺复兴运动(日本、欧洲)

第16周:期末项目展示与课程总结:山东手造的无限可能

必读材料/参考书目:

《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》

《中国工艺美术史》

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、“山东手造”标准平台相关资源

纪录片:《舌尖上的中国》(部分涉及工具与手作)、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、《山东手艺》

学术论文:近期关于非遗保护、手工艺复兴、文化经济等主题的CNKI核心期刊论文。

教学设备: 多媒体教室、实践工作坊所需特定工具与材料(如剪纸刀、彩纸、柳条、绣线等)。


相关推荐 更多

联系方式

地址: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泉城路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

电话:(0531)- 854 6921

微信公众号
官方微博
抖音账号

鲁ICP备2022003859号-5